中德姓名文化
发布于:2018年1月12日 11:57

中德姓名文化

alzheimers-3068938__340.jpg

初学德语时,我们就知道了,中国人的姓名和德国人的姓名之间存在的差异。我们中国人的姓名是姓在前名在后,而德国是名在前姓在后。除此之外,两者之间还有那些异同呢?对于姓名之后所蕴含的文化,大家还了解多少呢?

 

一、     姓名文化概说

在中国古代,人们是很重视给子孙后代取名的。有所谓“赐子千金,不如教子一艺;教子一艺,不如赐子好名”之说。 同样德语国家的人对于取名也是很重视的,有成语为证:Wie der Name, so das Kind (人如其名)。在现代的德语里,姓氏或姓又叫Familienname, Zuname, Nachname。但是在德语国家中Familienname是最常用的。所以汉语的姓就是德语中的 Familienname,名则是德语中的 Vorname。

 

现代汉语姓名的特征,简单的说就是姓总是在名前,这表明了姓在中国文化中的决定性作用。根据姓名研究学者王大良的意见,三字名才是正宗中国名字,实际上正宗的中国名字是由姓、谱名、名三个成分构成的。中国的姓氏立法起源于秦朝,谱名的规定也是从那时开始的,加入谱名既可以区分辈分还可以起到消除同名同姓的作用。到了东汉,王莽篡权后,为强调自己的革新作用,要求百姓采用两字名,由此中国两字名兴起。但是现在的孔、孟、曾这几大姓仍然严谨的遵循着谱名的要求。

 

而现代德语名字的特征,一般来说就是名位于姓前。最大的德语姓依次是 Müller, Schmidt, Schneider, Fischer,Weber。根据如今的德国姓名法(Namensrecht),女性婚后不一定要跟丈夫姓,可以保留娘家姓,所以有时已婚妇女有一个由连字符串起来的复姓(Doppelname), 如Frau Schmidt-Seiferling。

 

二、     从汉德的姓名角度看中德姓名文化

姓名不是简单的标记符号,更是文化的反映。它涉及宗教、历史、古时的图腾、祝愿文化、尊老以及地域性的问题等等。


中德姓名与宗教,今天我们说姓名或是取得名字反映的父母的宗教观,未免牵强。但是在中国古代的南北朝和元朝时,受当时佛教和道教的影响,汉字如僧、佛、昙、智、静等都是佛教徒喜欢取名的汉字。而在德语国家,甚至整个西方根据宗教(nach Religiosität)来取名是通常的做法。如Johannes, Michael, Judith, Joseph等都来自圣经。

 

中德姓名与历史,有时姓名也可以体现社会历史的进程,例如汉语里的姓蔡、曹、陈、楚、汉可追溯到战国时期。而汉语复姓,如上官、司马、司徒,等等都与封建社会和帝制有关。汉语名字如建国、解放、庆华、建华则反映的时新中国刚刚成立的时期。凡是名字里出现红兵、红英,卫东等的人,他们很可能就是“文化大革命”时期出生的。而德国国家的姓氏能体现出与封建社会有关的如:Lehmann(意思是封臣),Richter(意思是法官),Meier(意思是封建领地的管家),Hofmann(意思是宫廷侍臣)。

 dragon-238931__340.jpg

中德姓名与图腾,我们说姓名反映图腾,主要是指姓氏和图腾有关。在远古时代,人们崇拜动物如龙、鹿、骆、牛、马等,在汉族人的姓氏里就有姓龙、鹿、骆、牛、马的。而这一点上,现代德语的姓氏里也是如此。例如Löwe(狮子),Vogel(鸟),Wolf(狼),Schwein(猪)同时也是德语里的姓氏。但是德语国家并没有统一的图腾动物。

 

中德家庭姓名中的同名现象和尊老文化,中国文化的一个特征就是尊老爱幼。在给孩子取名的这个问题上,尊老的习俗必须得到百分之百的遵循。也就是说长辈的名字不可以用于晚辈。这一点的家人和亲朋好友之间亦是如此。而且在中国,家人之间同名的现象是十分罕见的。相反,在德语国家,甚至整个西方世界,家人之间同名是值得赞许的,比如为纪念已去世的祖母Maria, 给自己的女儿取名Maria。当今的基督教教宗本笃十六世与其父同名(Joseph Ratzinger),而且他的姐姐和他的母亲同名(Maria Ratzinger)。这一点可以说是中外姓名文化中最大的不同了。

 

本文摘自:黎东良.中德跨文化交际理论与实践[M].上海:同济大学出版社,2012.